建商借錢做生意

營商的金科玉律是借錢做生意,利用別人的錢賺取利潤,償還債務之外又為自己創造財富,一旦虧損,也只是輸光別人的錢,如果公司已經上市,大不了再宣布供股籌集資金。不過,這套營商之道,並不適用於一些壟斷性企業,例如一鐵專營的港鐵,說大股東是特區政府,港鐵卻假維護股東利益之名,罔顧企業社會責任,行大肆斂財之實。

港鐵揮舞商業原則營運的大旗,籌集資本開拓業務,不是向股東打主意,竟然把矛頭指向乘客。繼兩鐵合併之前,當年的地鐵為了在沿線三十個車站加裝月台幕門,強要使用八達通付車費的乘客每程額外付出一角,負擔二十億元工程費用的一半。這條形同打劫八達通乘客的舊橋,港鐵有意故技重施,套用在稍後東鐵沿線各站加裝月台幕門的工程開支。港鐵這種巧取豪奪的作風,正是特區政府一手造成,兩鐵合併,孕育了獨佔鐵路服務的港鐵巨獸,向市民予取予攜,這不叫營商,是公然搶劫。

其實,港鐵的惡劣行徑有何出奇,有甚麼樣的政府,就會有甚麼樣的公營事業,特區政府不是在帶頭斂財嗎?財爺鬍鬚曾上周談論制訂預算案一番話,洩露了他出任財爺的終極目標—把過去從財政儲備挹注連年財赤的二千億元重新累積回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鬍鬚曾不止一次聲言儲備愈多愈好,說這話的思維背後,正是追求無限財政儲備主導。明乎此理,鬍鬚曾才會託辭「應使則使」,堅拒社會各界要求政府加大力度紓解市民通脹之困的訴求。

港鐵近年的票價政策,與特區政府的理財作風可謂一脈相承,維護股東利益之餘,藉口尊重政府制訂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有盈利百億元照樣加價,漠視市民交通支出日益高昂之困。鬍鬚曾的儲備愈多愈好金句,放諸港鐵,就是盈利愈多愈好,既然商業原則運作,當然唯利是圖,賺盡市民一分一毫的交通開支。

特區政府的政策傾斜,造就了以港鐵主導整個公共交通服務的局面,巴士淪為港鐵的接駁工具,或是提供港鐵未能到達地區的交通服務,當公交系統缺乏競爭,加價共榮成為各個公交營運機構的必由之路。

港鐵由公帑建造,理應在整個公交系統的票價發揮調節角色,牽制其他公共交通機構的無理加價,港鐵卻在特區政府縱容之下倒行逆施,帶頭拿市民開刀,連裝設月台幕門的資本投入,也要向市民的荷包打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