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的預期心理

隨着美匯見底回升,一場競相貶值的貨幣戰爭似乎逐漸平息,事實卻非如此,只是換了個方式打仗,變成針對「市場流動性」的拉鋸戰。美國毫無疑問是挑起戰爭的一方,以來勢洶洶的QE2為武器長驅直入,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作為交戰的另一方,應對的戰略離不開「水來土掩」及「敵進我退」兩招。不過,究竟要後退多遠,仍然是未知之數,是造成中港股市連環暴跌的元兇。

內地剛推出的買樓「限外令」等堵截熱錢招數,可視之為水來土掩的策略。人民銀行近期連番收緊貨幣政策,包括加息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力求盡快從市場抽走資金,則體現了敵進我退的戰鬥思維。那麼要後退多遠才有勝算,財金官員肯定不會透露口風,而人行前副行長吳曉靈則洩漏了玄機,她認為未來的廣義貨幣供應M2增長保持在百分之十三至十四最好。去年高峰期的增長率是百分之二十九,今年十月仍有百分之十九的增幅,如果真的如吳曉靈所願,內地緊縮銀根的力度將會相當驚人。

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中國正透過主動為經濟減速,來抗衡美國QE2造成的資金氾濫及輸入型通脹。這想法絕非無的放矢,雖然過去兩年內地的新增信貸有部分流入樓市及股市,但投資於實體經濟仍是主流,否則也不會取得經濟高增長,一旦全面收緊銀根,便等於為經濟煞車。就算有熱錢湧入,也不會進入很難快速脫身的實體經濟環節,難以填補銀根緊縮留下的真空,敵進我退的代價不菲。

相對而言,其他新興市場的反擊並未像中國般猛烈,多選擇以水來土掩應付熱錢,包括小幅度加息,以及向購買政府債券坐等升值的外國投資者徵收交易稅,手段溫和得多。原因很簡單,中國在金融海嘯期間用來刺激經濟的資金規模,在全球數一數二,要退回起點,絕非加一兩次息便可做到。

由於這場「市場流動性」之戰誰勝誰負仍未可知,有兩點尤其需要留意。首先,美國的QE2能否取得救活經濟的預期效果還是很不明朗,觀乎美國國債孳息走勢,市場擔心引發長期通脹多於相信經濟有救。其次,內地緊縮銀根必會導致經濟減速,如果放緩過快,恐怕引發連串後遺症,首當其衝的是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及大量新投資項目,接踵而來的則是銀行壞帳。

中港股市連環暴跌後,表現仍然勝過八月底美國預告QE2的時候,因此還可以用投資者借勢獲利回吐來解釋,未出現根本性的轉勢。不過,正如剛才所說,如果QE2只是引發通脹而沒有救活經濟,惡性通脹對股市將會相當不利。此外,中國如何避免緊縮過度,不致影響經濟正常運行,力度不易掌握。當初放水救市,就如借錢預咗要還,但在短時間內收緊銀根,等於要求幾倍奉還,難怪股市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