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介紹一下,三大看好商品借貸價格的長線因素。

*新興市場人口,關係全球經濟*

第一項是商品實質供需情況。如果撇開近幾年美國樓市下滑開始引起的連串次按危機及金融海嘯,不計這些百年未必一遇的大幅波動,把眼光放遠一點,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東西方冷戰結束,新興市場湧現,起碼過半勞動力得到釋放,用於真正有效益的經濟活動上,上世紀開始,商品市場已逐步醞釀長期升市的條件。

事實上,突如其來的生產力提升,帶來不少經濟現象,屢次令人稱奇。例如90年代美國經濟有著一段長時間的繁榮期,失業率低,通脹率亦低,甚至把過往的財赤扭轉為盈餘,曾經令不少有識之士大惑不解,直到聯儲局主席格蘭斯班的分析出現,大家才明白,除了高科技行業帶來的增長外,主要原因其實是多個新興市場出現,生產力提升,壓低了通脹。

由此可見,這一批新興市場的人口,對全球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經過多年努力,這些地方有了長足的經濟發展,不少人由貧窮變成小康,消費力大增,而另一方面則維持其工商業的發展,繼續大興土木,大搞基建。這種情況下,商品及原材料,以致能源的耗用,皆帶來龐大需求。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貨幣供應有增無減*

第二項是貨幣濫發的後遺症。這一點近來已愈來愈為人所認知,早前G20峰會前後,大家已在表達對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憂慮。去年第四季在金融海嘯影響下,各種資產市場皆呈現系統性的市場下跌,大家只爭持現金,並把資金停泊在美元,為美元帶來一段時間的支持。

但慢慢大家認清了,美國經濟面臨嚴峻考驗,不在增加貨幣供應方面著手,根本不可能。不論是最近的量化寬鬆政策,抑或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想破了腦袋才搞出的公私合力清除有毒資產方案,又或者繼續發新債還舊債,種種情況都顯示,即使不必真的把鈔票印出來,也得在帳目上增發貨幣。目前美國財金官員絕不想重蹈上世紀大蕭條的覆轍,必然在危機出現時大力注資發鈔,務求市場資金充裕。

事實上,美國在非常時期進行非常手段的做法,已經不是新鮮事,近日則放寬會計準則中的按市價入帳要求。雖云不少人早已在去年提議如此,但亦證明,政府為了拯救經濟,已真的是盡其所能,平常日子較少用的方法皆可用,至於非常正統的增加貨幣供應,更是絕對不會手軟。

問題是,不單是美國如此,世界各地央行也把利率調低至極低水平,一樣有如此的增加貨幣供應舉動。多國要靠額外濫發貨幣來催谷起經濟信心,無限量的增加貨幣,相對於有限的商品供應,兩者之間的取捨,不必多言。貨幣與貨幣之間的變動未必大,但整體貨幣對整體商品則方向一致。

*全球角力爭位置,天然資源作籌碼*

第三項是全球角力爭奪籌碼。這是近來變得明顯之事。美國雖然仍然是當今最強國家,但經濟積弱的確影響其威信,要以借貸度日本來並無不可,可是當世人都看穿其以反覆貶值後的美元還款時,各國政府也無法扮作不知。結果是,反正世界新秩序正在建立中,但仍然亂局一片,大家趁有空間走位,便得盡量爭取有利位置,先行霸佔好位,就像仍未凝固之際,大家仍可安排不用的形狀。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除了軍事實力暫時不必爭論話語權之外,其他盡皆可爭。上述提及的全球儲備貨幣是其一,另一樣全球各國虎視眈眈的,是各地可以取得的天然資源,從近幾年多國的地緣政治活動,以及國與國之間的資源交易中,這種趨勢有愈來愈明顯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