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銀爭做內地借錢貸款

| | | 引用 (0) | 下一篇 | 上一篇

本港銀行用於境外的貸款增減,與內地貨幣政策鬆緊一直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根據金管局的數字,在香港境外使用的貸款,在去年中以前,按月的變化普遍是微跌或持平,自去年七月開始才拾級而上,今年二月底的增幅更達百分之三點八,與同期在港使用的貸款普遍下跌,表現完全南轅北轍,與內地信貸政策由鬆變緊,在時間上脗合。

由此可見,本港銀行轉攻內地貸款絕非偶然,而且正影響着銀行體系的風險。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二月曾發表報告指出,在內地持續放貸成為本港銀行發展的主要潛在風險。報告估計內地相關貸款佔整體貸款組合的比例,將從百分之二十五逐步增加至百分之四十,相應的借貸風險愈來愈高。真是成也內地、敗也內地。

由於本港銀行的貸款與存款比率普遍處於高水平,截至今年二月底已達百分之七十三點八,如果沒有存款增長配合,將很難加強貸款業務。近日市場便傳出一些銀行以高息吸引大額定期存款,甚至以高於同業拆息搶資金,顯然是為了增加到內地放貸的彈藥。不過,這樣做難免削弱息差收入,亦會影響拆息市場,須知道很多貸款借錢,尤其是樓按均以拆息為基礎,恐怕變相把成本轉嫁給港人。

本港銀行向內地企業放貸多少有點像隔山買牛。一方面對借款人認識未必深入,另一方面是中央政策風雲驟變,今天獲鼓勵投資的行業,明天隨時變成受打壓對象。不妨看看,去年初大力催谷經濟時,借錢投資甚麼都易如反掌,現在則強調不同行業要差別對待,政策風險真是難以估量。雖然中資銀行向來有內地「母行」作後盾,但誰能保證大難臨頭不會各自飛,由「子女」承擔壞帳損失呢?

隨着內地緊縮信貸,部分投資項目肯定無以為繼,難怪中銀監硬性規定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要達百分之一百五十,並要提升資本充足率,說穿了正是為可能出現的壞帳潮做準備。本港銀行業剛剛從雷曼迷債大額撥備的創傷中穩定下來,現在視內地貸款如一片新大陸,這樣乘虛而入,說不定已牴觸了中央的政策風向,而且人棄我取更可能引狼入室,把內地的風險帶進本港銀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