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借錢賺利差

| | | 引用 (0)

與一專業投資地產的朋友午膳,朋友告之,某剛取消H按揭計劃的本地銀行,忽來電游說。起初以為水浸銀行,請朋友借錢,原來恰恰相反,是希望朋友能夠存錢入銀行,定期半年或以上。朋友跟該行素有生意往來,人家有求,為保持良好關係,只好答應。

事後回想,該如何解讀銀行的做法?最合理的解釋,是內地資金需求異常殷切,與其借錢給本地人買樓,賺取極為微薄的利息,不如南水北借,息差應該會好不少。事實上,不少國企高層也不諱言,借港幣匯回內地,利息較低,又可賺取人民幣升值,這種利差交易,吸引力不低。

此外,上周五人行再加存款準備金率,昨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又見異動,一星期及兩星期的拆放利率,快速抽升近三百點子,有可能又是短期現象,但中央壓縮銀根的效力,多月後已慢慢浮現。

現在中長線選股,除了估值以外,應關注資產負債表多於損益表。依靠內地銀行貸款的高負債公司,資金流斷裂或利率上升風險最高,估值因而下跌,自是合理。

同樣博內地高增長持續,自己先會選擇本地公司,因為財務上多較保守,而香港的流通性,相對上較為寬鬆,風險較低。如內地同業受制於缺水,更可坐享其成,人退我進。

將上述理論應用在短線操作上,股價仍企於高位,又未配股,忽然有投行瘋狂提升目標價的股票,風險極高。縱然有性感故事或國策護身,高增長連綿不絕,但人同此心,此時不先配為敬,更待何時?反而之前能夠高位配股及籌錢的公司,如恒隆地產(00101)、中糧控股(00606),伏兵已出,股價又已從高位回調不少,短線的值博率應該較高。

事實上,本地股市後市能見度不高,想轉戰外地,美股、商品連環上升,高追隨時要先捱價。不如以長短倉出擊,長倉以恒隆等水源充足的股票為重心,沽空高負債的內地民企股,博前者跑贏後者。

內地企業來港借錢增加

| | | 引用 (0)

雖然最新內地通脹數據出現回落,但正如骷髏會早前所言,這是中央擺放的政治花瓶而已,沒有實質作用,中央收緊內地銀根的決心沒有動搖過。在此大政策下,內地企業已轉往香港銀行申請融資貸款,推動本港去年銀行貸款急增26%,驚動了金管局高層。東亞銀行最新業績亦顯示,內地企業對融資的強勁需求,成為東亞錄得不錯業績的主要動力。

骷髏會相信,隨著愈來愈多內地企業向本港銀行借貸,香港大部分銀根可能被借走,最終導致本港拆息颷升,情況就如樓市、股市以至奶粉價一樣。

自年初起,中央以加息和各種行政手段收緊內地銀根,目的是限制新增貸款。早前更傳部分銀行今年信貸額度已滿爆滿,令到不少企業融資無門。銀行間的拆息也是不斷颷升,上海一個月拆息(Shibor)近期曾升至8厘,且與本港拆息的差距愈來愈大,直接增加了內地企業來港借錢的意慾。

與內地不同,奉行自由經濟的香港市場,不會硬性規定銀行的信貸額度,這個優勢自然吸引了「求財若渴」的內地企業的目光。而內地企業近年便興起在港成立公司,再進行融資活動,這種業務成為了近年各中小型銀行業績的亮點。

以最新公布業務的東亞銀行為例,受內地企業對離岸融資的需求強勁帶動,其貸款和貿易融資業務按年增長36%。根據東亞所述,本港中小企的借貸額一般約數千萬元,但內地企業的借貸額通常可達2至3億元人民幣,後者實是利潤十分可觀的生意。而東亞內地企業貸款比重佔整體企業貸款額達40%,管理層估計今年可將增至50%。

內地企業融資活躍,直接令本港銀行貸款急升。根據金管局的數據,截至去年9月底,本港整體銀行貸款按年上升26%,已經升至十分高的水平,其中尤以貿易融資和批發零售的增長最強勁,增長皆逾五成。按照東亞的業績可以推測,本地貸款增長當中其實包括了不少內地企業的身影。

推而廣之,相信其他銀行,尤其是中小型銀行,近年已經積極在內地企業貸款業務方面下功夫。根據金管局的數據,去年首3季香港整體銀行業的非銀行中資企業貸款額達1.42萬億元,已遠超09年1萬億元的歷史紀錄。

在此趨勢下,未來內地企業很可能會取代本地企業成為貸款業務的主導者。在香港銀行體系流動性偏高的情況下,銀行放貸意願極高,而且部分企業會以低息借入港元後馬上兌換為人民幣,利用人民幣的升值抵銷借貸利率,故此內地企業來港貸款實是大勢所趨。

不過問題是,若阿爺繼續手緊,導致內地企業南下和本港企業爭食,銀行資金很可能將會被抽走。雖然金管局已表明會對此加強監察,確保銀行不會亂放水,不過內地企業已成為本港中小型銀行的救命草,利字當頭,難保每間銀行都進行嚴格審查。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早前表明要本地銀行於2013年起達到《巴塞爾協定III》,即本地銀行需要維持較高的資本要求。在此情況下,收緊貸款要求將是無可避免,銀行借出的資金減少,借錢的企業又在增加,僧多粥少,拆息不升才是怪事。這就像內地人大舉南下一樣:樓價貴了、股市漲了、奶粉沒有了......

善用儲蓄可免於借錢

| | | 引用 (0)

家庭教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受訪家長估計子女今年將獲得約1001至3000元利市錢, 但有逾六成半家長擔心,子女將利市錢即時花費在娛樂消遣或購買消費品。有理財專家建議,子女在新年間發利市「橫財」後,家長宜趁機向子女灌輸理財觀念。

子女年齡愈長自由度愈高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於農曆新年間訪問了609名家長,幼稚園、小學、中學家長各佔約三分之一。調查顯示,有6%幼稚園家長將利市錢交由孩子自由處理,但至於小學和中學家長,則分別有六成和八成受訪者,將利是錢交由子女自由處理,可見隨著子女年齡增長,父母給予的自由度亦相對增加。當被問及認為子女會如何運用利市錢時,近七成受訪家長認為子女會即時花費在娛樂消遺或購買消費品上。

花費予自主權學權衡

此外,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狄志遠分析,家長並未將儲蓄的觀念傳給子女,使孩子自由使用利市時,子女即用於吃喝玩樂。狄志遠籲家長教子女將利市錢分成三份,奉行三個S原則,即花費(Spending)、儲蓄(Savings)、捐助(Sharing),家長再按子女年齡和家庭環境與子女協議,除將錢儲蓄外,用於購買有意義的物件,並將一部分捐給有需要人士。

學院董事葉建源透露,有小學教師反映不少學生常向同學借錢購物,甚至衍生金錢爭執。葉建源表示,年輕人「刷爆」信用卡、拖欠大學貸款、申請破產數字上升等,均顯示了孩子欠缺理財觀念,家長應及早開始教育。他提醒,隨著子女年齡增長,將要求更大自由度,建議家長可讓孩子在「花費」上享有自主權,讓孩子透過格價、決定購買什麼物件等,學習權衡利益。「有時他可能做錯決定會後悔,但亦是很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