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預算案

| | | 引用 (0)

預算案三個字,特區政府一提就頭痛,而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政府,最近也被這個問題搞得無日安寧。共和民主兩黨在預算案問題上爭吵不休,聯邦政府早前險些要被迫關門,幸好兩黨在最後限期達成臨時協議,民眾生活不致被嚴重影響。

美國預算案問題表面上是經濟問題,是兩黨因理財理念不同而產生的矛盾,但實際上是政治問題,是兩黨爭奪下屆執政黨地位的開端。其中一個表癥是,兩黨雖是激烈爭辯如何減赤減債,但討價還價的結果是,削減開支380億美元,相對於今年料達1.4萬億美元的財赤根本不值一辯。

這種隔靴搔癢的減赤討論固然意義不大,但卻是爭取民意的最佳手段,共和黨可邀功說成功爭取削減開支,民主黨亦可說成功推動預算案過關,公共服務可正常運作。

美國政界在預算案問題上的明爭暗鬥,已令市場懷疑歐巴馬以至共和民主兩黨是否有減赤的決心。美國本身其實不太怕通脹和貨幣貶值,最擔心的其實是沒有人借錢給它,即沒有人買美債。目前美債債息仍在歷史低水平,融資成本低有利經濟復蘇,外國投資者仍然不斷買美債(即使有所減少),故此只要債息一日在低位,美國一日都沒有減債的迫切需要。說穿了,共和民主兩黨鬧劇無非是爭選票,與減赤減債無大關係。

既然如此,歐巴馬餘下任期的財政政策應該不會有根本性轉變,減赤多少只是劇情需要而已。況且,為爭取連任,歐巴馬勢必努力催谷經濟,這應有利美股進一步走強。根據標普的統計,自1945年起,在美國總統上任後的第三年,美股平均升幅達17.1%,原因是政黨為爭取政治本錢而力挺經濟,包括支持增加開支刺激經濟和減稅等。

其實,美國預算案鬧劇與立法會早前歷史上首度否決602億元臨時撥款議案極為相似,兩者最嚴重的結果是政治鬥爭導致政府公共服務癱瘓。歷史上玩政治玩出火的例子多的是,不過長期鬥爭的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亦有其默契,會適時停手(在限期前一小時達成協議),不會實際禍及民生。就這點而言,本港政界應要好好學習一下「該收手就收手」的政治智慧!